- 手机:
- 18888889999
- 电话:
- 0898-66889888
- 邮箱:
- admin@youweb.com
- 地址:
- 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
日前,教育部网站发布了《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》,公示提到拟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其中,线门,虚拟仿线门,线门,线门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,共有16865门课程入选(首批5116门、第二批5750门、第三批5999门)。麦可思研究对入选名单进行了整理,发现——
根据统计,清华大学课程入选数量最多,共有26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远超其他院校。北京大学次之,有196门课程入选。浙江大学(184门)、四川大学(175门)、西安交通大学(166门)、武汉大学(151门)入选课程也较多,均有超过150门课程入选。
整体来看,“双一流”高校共有8374门课程入选,约占所有入选课程数量的一半,表现优异。入选课程数量较多的TOP100院校中,有82所为“双一流”院校。
非“双一流”院校则有838所入选,其中福建农林大学、福建师范大学入选数量最多,均有71门课程入选。南方医科大学(61门)、山东财经大学(53门)、扬州大学(51门)入选数量也较多,均有50门以上课程入选。
福建农林大学高度重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,采用“自建打造精品,引进补充不足”“应用打破壁垒,共享塑造品牌”策略,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打造高质量课程。该校入选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前沿,教学方法积极创新,教学评价科学多元,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,在高素质农林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。
从院校性质来看,有807所公办院校、171所民办院校及3所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院校的课程入选。入选课程数量较多的TOP100院校均为公办院校。
从入选院校的所在省(市、自治区)来看,北京有59所高校的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湖北(56所)、广东(55所)、江苏(53所)、辽宁(50所),均有50所及以上高校入选。具体到各城市(不含直辖市),武汉高校入选数量最多,有41所高校的课程入选。其次是广州,有33所高校的课程入选。西安(32所)、南京(27所)等地区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高校数量也较多。
从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入选的课程数量来看,北京入选数量最多,有1941门课程入选。江苏(1449门)、湖北(1019门)也均有超过1000门课程入选。具体到各城市(不含直辖市),南京入选课程数量最多,有927门入选。其次是武汉,有901门课程入选。广州(740门)、西安(739门)、成都(654门)、杭州(559门)入选的课程数量也都超过500门。
根据统计,共有171所民办院校入选了386门课程。其中齐鲁理工学院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最多,有13门课程入选。其次是福州外语外贸学院、江西服装学院、长春财经学院,均有9门课程入选。
齐鲁理工学院,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“双万计划”的战略部署,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,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工作,加强课程思政建设,打造优秀教学团队,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,积极推进五大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应用,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,教学质量稳步提升。近日公布的《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》中,该校入选了9门课程,表现优异。
从入选院校的所在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来看,湖北有21所民办院校的课程入选,广东(17所)次之。福建(12所)、四川(12所)、吉林(11所)、浙江(11所)、河南(10所)、辽宁(10所)也均有10所及以上的高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
从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入选的课程数量来看,湖北的民办院校有47门课程入选,入选数量最高。吉林次之,有46门课程入选。福建(34门)、广东(30门)的民办院校均有30门及以上的课程入选。
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》强调了课程建设“两性一度”,即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。能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,不仅体现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,还体现了相关院校一流课程建设的扎实成效与鲜明特色。
不过,即使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高校也需注意该课程质量的持续增值。例如,麦可思曾针对某高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分析发现,该校一流课程(国家级)的学生评教得分高于非一流课程(国家级)。部分课程的学生评价得分超过99分,课程质量良好。但也有一些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分相对较低,学校需进一步关注相关课程评分较低的指标,完善课程内容设置,提高课程质量。
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,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。如何持续加强课程建设、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需要高校深思。
一些高校的探索实践给了我们参考。例如,内蒙古科技大学在提高精品课程质量上,从源头入手,重构课程体系,进一步提升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。在充分调研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,学校按照工程专业认证和行业人才标准,结合新工科建设内容,重构课程体系,使课程内容、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形成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撑关系,从源头上增加课程的含金量,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度。
重庆大学为确保课程质量满足“两性一度”的“金课”标准,学校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全过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,围绕教师教学态度、课程内容、教学设计、教学方法、课堂管理、课程考核等方面,学生、同行和督导均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打分。在多维度监测教学质量的同时,学校推出了“中期学生反馈”教学咨询服务,以期对课堂教学进行“早期干预”,为教师及时提供教学反馈,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在当前学期不断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