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18888889999
在线报名
课程设置CURRICULUM
新闻资讯 NEWS CENTER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手机:
18888889999
电话:
0898-66889888
邮箱:
admin@youweb.com
地址:
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
外交团队
你的位置: 首页 > 外交团队
乌克兰要帮菲律宾生产无人机外交部一句话表态还是克制了
2025-09-11 05:46:41 点击量:

  

乌克兰要帮菲律宾生产无人机外交部一句话表态还是克制了

  乌克兰代表团计划10月专程飞赴马尼拉,与菲律宾国防部举行高级别会谈,届时将提交详尽的谅解备忘录草案,内容涵盖

  他们要分享的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经验,承诺为菲方量身定制适用于南海巡逻的专用无人机系统。

  这些系统包括远程监视、目标识别、甚至是精确打击等关键功能模块,合作范围还可能扩展至网络安全、电子战等新兴领域。乌方试图将此次合作包装成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。

  但问题来了,一个正在打仗的国家,为什么突然对万里之外的南海事务这么热心?

  近期中乌关系明显出现裂痕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质疑中国作为俄乌冲突调停者的中立立场,更在多边场合对中国的外交努力进行不实指责。

  经济考量同样关键。持续的俄乌战争已使乌克兰军工体系濒临崩溃,急需开拓新的军售市场维持运转。

 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,乌克兰军工业2023年出口额同比暴跌67%,此次合作无疑是其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。

  战争陷入僵局,西方援助越来越慢,乌克兰必须找到新的合作伙伴、新的战略支点。菲律宾,或许就是他们尝试向东看的第一步。

  通过技术输出扩大国际影响力并获取经济收益,同时向外传递一个信号:我不是只能靠欧美,我能输出安全能力,我能走进亚太。

  菲律宾2025年国防预算不足45亿美元,既要维持现有装备运转,又要推进军队现代化,资金压力巨大。

  建立一条具备规模效应的无人机生产线亿美元以上,后续维护、人员培训、零部件供应等长期成本更是难以估量。

  经过三年战争检验,乌克兰使用无人机、无人艇等装备给俄罗斯造成重大损失。2024年3月,乌方无人艇在克里米亚东南部击沉俄军巡逻船。

  这些战果证明,乌方无人装备不仅在黑海、亚速海等复杂水域有效运作,还成功突破了俄军防御体系。

  双方合作重点被明确指向海上打击,意味着未来生产的很可能不是普通侦察无人机,而是具备攻击能力的无人艇或潜航器。

  这类装备可在争议海域执行长时间巡逻、抵近侦察甚至精确打击任务,成本远低于传统舰艇,却能给对手造成显著威胁。

  但问题是,菲律宾此前引进美国扫描鹰无人机后,因缺乏专业维护团队,导致设备迅速老化报废。

  这一教训足以说明其技术承接能力的薄弱。菲律宾若指望依靠乌克兰技术改变南海力量对比,恐怕是不现实的。

  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,中方一贯认为,国与国之间开展合作应当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。

  无人机技术领域本身处于全球第一梯队,无需过度反应。中国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47%的份额,其

  等型号的续航与载荷远超乌克兰现役装备。中国在南海已部署包括彩虹-5、无侦-7在内的先进无人机系统,具备超长航时、高海拔飞行和强抗干扰能力,构建了严密的

  对比一下2024年美菲联合军演时,中国可没这么客气。当时中方不仅多次发声,还直接展开了

  南海实兵演练,姿态明确,表达清晰。中方的立场仍然没有变化,而这番克制的回应其实是提醒,也是在给机会。

  地区和平稳定这一共同利益。而且,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在南海广阔的海域、复杂的气象条件和高强度的电磁环境下,恐怕难以发挥实际作用。

  民用无人机平台改装,采用消费级电子元件,缺乏军用级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性。

  消耗型作战模式依赖的是西方持续的物资补给,而非技术优势。中方若反应过激,反而可能被西方媒体炒作成

  地缘政治考量。美国通过鼓励乌克兰技术外溢和强化与菲律宾的安全合作,试图在南海制造更多不确定性,牵制中国战略资源。

  政治表演。它既无法真正改变南海力量对比,也难以提升菲律宾的独立防务能力,最终可能沦为一场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的战略试错。

  一旦西方援助出现波动,乌克兰将不得不寻求更广泛的国际支持,届时与中国交恶的苦果将难以吞咽。

 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完全有能力采取反制措施。但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

  ,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行为。未来值得观察的是,乌菲合作将如何具体落地。

  兰德公司评估认为,南海无人机部署将使紧张局势升级概率增加25%,预计将引发地区军备竞赛,相关国家无人机投入增加50%以上。5年内南海地区无人机密度将增加3倍,发生冲突风险显著提升。

  技术外交的新玩法,小国也在尝试通过技术合作获得战略主动权。未来的国际合作,技术因素将越来越重要,

  军民两用技术的扩散将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战场。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,你觉得中国的